学科是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已成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工作。
“十一五”期间,学校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实施“六大战略”,实现了更名为大学的阶段性目标,硕士点和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十二五”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应该看到,我校现有的学科状态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与行业内一流大学相比,与我校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缺乏;博士学位授权点未获批准;研究生教育规模过小;学科整体水平不高;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亟待加强等。因此,搭建平台、建立载体、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培育交叉学科,并以推进学科建设重点突破带动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彰显我校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武汉纺织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学校发展目标,实现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路径
(一)指导思想
面向国家重点战略需求、面向产业前沿技术需求、面向企业重大应用需求,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目标,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博士授权点、创新团队和学科基地三大平台的建设为抓手,做大优势学科,做强特色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构筑“面向需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一体两翼”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整体带动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二)发展路径
1、扶优扶强,重点发展
学科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学科生态建设,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水平;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遴选一批有发展潜质的学科重点发展,提升学科竞争力,实现优势学科更大,特色学科更强,交叉学科形成特色;要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特色学科集中,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
2、强化特色,内涵发展
学科特色是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社会所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内涵发展就是要选择在强化学科特色基础上,考虑学科的区域适应性和异质不可替代性,通过建设逐渐形成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判断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特色,既要看其显示度还要关注其影响力;在选择发展的学科方向时,既要关注其他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又要考虑到本校学科发展的实力和潜力,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以及学科团队的合作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3、调整结构,交叉发展
学科布局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既要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来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还要按照科学研究规律来选择学科方向,体现有限选择的原则。学科建设要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落形成为目标,促进一级学科内部结构的完善。学科布局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性。学科建设要以整合学科力量、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以优势学科牵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4、校企联合,合作发展
从资源依赖的角度看,产业发展和企业应用需要从学校获得智力和技术支持,而学校也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提供支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知识转移为目的的校企联合,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共同建立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多种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生共赢。
5、以人为本,团队发展
校以人兴,业以人立。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第一资源,人才因素也是学科专业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进、选拔、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同时要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强化学科团队、科研团队、导师团队、教学团队的集成建设,建立团队绩效评价制度,为创建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提供人才保证。
二、发展愿景
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观念,通过汇聚一支以杰出学者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队伍,形成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构建一批以创新、交叉和开放为特征的学科基地;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学合作水平,取得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重大应用需求的科技成果,成为纺织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特色学科,形成以纺织为龙头的理工科为主体,人文艺术、经济管理为两翼的 “一体两翼”学科体系,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全面提升学校学科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要实现突破发展,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纺织科学与工程要力争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特色学科要实现内涵发展,力争成为省级优势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扶持建设的交叉学科要实现跨越发展,力争成为省级特色学科。
三、行动方案
1、重点学科攀登计划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学校以纺织为核心的纺织材料、纺织品设计、服装等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纺织优势学科群,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科的发展态势较好,在行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做大优势学科的过程中要围绕纺织工业联合会(原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的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以及湖北省加快纺织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的总体战略,面向产业前沿技术需求、企业重大应用需求,在天然纺织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能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先进纺织成形理论与技术、苎麻清洁生产等领域展开研究,通过与化工、机电、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交叉,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主干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支撑学科:材料、化学、环境、机械
学科平台: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设目标: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重点学科,2015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前3位。
2、学科群落培育计划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育以纺织科学与工程为优势的工科群、设计学为特色的艺术学科群、管理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的经管学科群,凸显出代表学校特色和优势的“一体两翼”学科群格局。学科群落建设要以现有的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学科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在学科群建设中,要密切配合学校的博士点申报工作,进一步明确重点研究方向,优化学科整体结构,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要通过多层推进和滚动建设,构建以“一体两翼”学科群为主体,多学科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主导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支撑学科:材料加工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美学、服装品牌管理、企业管理
建设目标:博士学位授权点。
3、交叉学科跨越计划
交叉学科是学校发展的后发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潜力,是学校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思路是:入主流,重交叉,创特色,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瞄准市场需求,异军突起,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支持天然纺织材料、能源材料、再生资源、光伏新能源、数字媒体艺术、服装品牌管理、民族服饰艺术、现代纺织信息技术、纺织贸易等学科,以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突破口,立足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和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其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学科影响力和培养新的省级重点学科。
4、学科平台跃升计划
继续加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集中力量,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建立现代纺织工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纺织印染清洁生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强重点科研机构、研究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构建3-5个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平台。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建成3-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把现有的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立武汉纺织大学技术研究院,根据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需求,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进行技术攻关,促进学科交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5、创新团队集聚计划
学术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杰出人才的创业平台。创新团队集聚以首席教授、_、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一般应有2-3名学术研究骨干、3-5名研究人员。学术研究骨干应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授为主,其他研究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团队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应该在突出已有的学科优势的同时,至少选择一个新的跨一级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向。学校采取学科团队、科研团队、导师团队、教学团队集成建设方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学科经费、研究生计划等方面综合配套支持,到2015年,力争培育出1-2教育部创新团队,5-8个湖北省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突破。同时加强学术团建设和管理体系,推行团队建设绩效评价。
6、学科特区打造计划
学校将把学科特区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平台,依托海外资源,引进全球性相关领域杰出人才。将学科特区逐步建成武汉纺织大学管理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学术精品孕育的摇篮、学科带头人才培养的沃土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按照“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1-2个学科全国领先”的战略目标,设立1-2个学科特区。特区建设旨在探索新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体制,打破现有院系的界限,集中并优化学校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学科交叉、集成和融合。学术特区将成立学科特区管委会,采取全新的人事聘用、考核、实验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成立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加强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各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要围绕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制定本院具体的学科发展建设规划。实行校、院、学科方向带头人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推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将学科建设的职责和目标落实和分解到学院、研究所及学科方向带头人,明确责、权、利,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学科建设办公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岗位责任制度、评估验收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以制度促建设,对学科建设实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重点学科群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分层管理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将重点学科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构建新的学科建设运行体制,实行学科滚动建设制度。重点学科建设期满后,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实行自评-建设-再自评-再完善的全过程管理。 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发现-支持-培育-申报”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突出学位论文创新性。
(三)营造学术氛围
加强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有利于资源共享、知识创新、学科交叉、联合攻关、敢于突破的学术环境和互相尊重、互相认可、互相学习、和谐共生的学术文化。建立校内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校内不同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高层次的学术团体及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学科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要加强和国内外著名院校的深度合作,聘请世界知名学者和国内一流学术大师来学校,传播国内外前沿学术思想,促使学者在对外交流中走向学科前沿,增强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
(四)深化产学合作
产学研用合作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组织形式的一种新的探索,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要以横向课题为纽带,争取与企业合建一批高水平的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开发基地,使其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要充分发挥“嵌入式复合纺织技术科技创新联盟”、“苎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引导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向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聚集;要围绕“两圈一带”一体化经济建设,大力推进“一省示范”和“一市一项”工程,在湖北各地市建立武汉纺织大学合作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与湖北省装备制造、新能源、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对接;要完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共建联合研究院、产学研联盟等成果转化平台。
(五)保障学科投入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也是学校投入的重点,充足的经费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学校计划投入1.5亿用于学科建设(含博士授权点建设),力争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同时,面向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纺织产业振兴战略需求,以自身的贡献全力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财政发展性专项拨款项目,探索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校友捐赠、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建立以学科绩效导向的经费投入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绩效导向的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充分调动院(部)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设立交叉学科基金,重点资助跨学科研究。